这个星期真的是非常的忙,上星期看完《靛蓝小孩》后就强烈地想看《潘神的迷宫》和《仙境之桥》,一直拖着,今天终于有时间了。躺在床上看了一遍。一直不喜欢在看电影前看简介,因为这会缺少很多本因出现的震撼。但是现在发现看简介是要分作者的。一个好的简介会让你在观看中充满期待,毫无疑问,步非烟完美的做到了。
这两年出了好几部关于仙境的片子,本来就不喜欢,数目一多,光听名字就疲劳的。一直以为这两部和爱丽丝梦游仙境那样没看头,不过都说喜欢一个人会不自觉喜欢上她喜欢的一切。她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事实证明,喜欢一个人是有道理的,如果我早看这两部电影的话,我也会喜欢上的。
她更喜欢潘神的迷宫,而我更喜欢仙境之桥。作家的想法很多时候异于常人,如果那一天我出自本心地改变,会不会也变成作家?(玩笑话)
下面是靛蓝小孩中 步非烟文。如果可能,请仔细看完。
最近和朋友一起看了两部关于童心的片子,《潘恩的迷宫》和《仙境之桥》。说起更喜欢哪一部,我们产生了分歧。
我更爱《恩神的迷宫》,因为孩童的世界的瑰奇浪漫与成人世界的残酷血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团的鲜血和女孩纯真的笑容在同一个镜头下混为一体,宛如黑夜中绽放的花朵,那样的触目惊心。故事非常简单,在二战中,女孩的母亲因为生活窘迫,改嫁给一个法西斯军官,女孩随母亲一起长途跋涉,来到继父遥远的军营。战争、杀戮、逼供,一切都如此残忍,如此血腥。女孩只能在通话与幻想中寻求安宁。
她想象自己是一个地下童话王国的公主,因为向往阳光而不辞而别,来到俗世,却被剧烈的阳光刺瞎了双眼,在孤独、寂寞与疾病中悲伤地死去。
很多年后,公主转世了,地下王国的牧神潘恩找到了她的踪迹,并安排三重考验,帮公主回到她得国度。
然而,公主的童话世界也并非都是鲜花与羽翼。那里有浑身粘液的巨大蛤蟆,有以吃小孩为生的无眼巨人,就连接引女孩回到神界的神潘恩,也不时露出狰狞的面容……最后,女孩的母亲因难产而死,她自己也在解放前的一刻,死在继父冰冷的枪下。
天国开启的幻想与美丽光芒散去,原来牧神、王国、公主都只是幻觉,只有女孩独自躺在血泊中。
这的确是一个残忍的故事。
如果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一直从现实的角度冷眼旁观,知道女孩死前,才善良地恩赐给她美好的幻想。那么,一直信誓旦旦的导演,在故事的最后才告诉我们那个公主的传说只是幻想,女孩痛苦死去的画面渐渐暗淡,只留下深深的感叹。
朋友不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他说,这个故事太暴力,太成年化,不是同年的本真。童年只因如天空般澄澈无暇。
我相信他的话。
我更羡慕他。或许每个人经历的同年都不同,永远都有一些幸运儿,未曾在同年体会过残忍、孤独。真的羡慕你们,也希望我的孩子以后能如此幸福。
但就我而言,我的同年是一段残酷与美好交织的岁月。
成长中的犹豫、退缩、烦恼几乎每天都伴随着我们,而我们未曾成熟的心灵又是如此孱弱,稍稍的波折都会将它刺得剧痛。知道伤口一次次的结茧,穿上厚厚的衣服,这就是成长。
其实潘恩的迷宫并没有代表性地描述残酷的童年,它仍然更多的将残酷放到成人的世界中,用以和公主的童话国度作为对比。真正直接而触目惊心地描写残酷同年的,是苏童。
苏童笔下乡椿街的少年已成为一个符号。
残酷、躁动、不安、苦闷。他们可以将同伴抬上废弃的机床,春段他仅存的那条腿,也可以用刀子逼着亲生姐姐将鱼缸中得死鱼吞下,也可以在肮脏的街道上持械群殴,热雪纷飞……
或者,这也并非真实的同年,它是另一个极端。我们也只不过是好奇的看客,从那些残忍的画面、零星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想起多年前曾在某一时刻闪过自己眼底的笑容—也是如此稚气而狰狞。
所以我更喜爱潘恩的迷宫。
它更加真实。童年不是净土,成人的世界的残酷早已渗入了童年岁月中,所以这里既有美丽的精灵,也有吃人的恶魔。引导我们回归童话国度的神明,有时会那么睿智,那么慈祥,有时却也如此邪恶。
而我们自己的心,也交织着纯真与罪恶,残酷与善良,。我们会残忍地“解剖”一只活生生的蚱蜢,一丝不苟地施展酷刑,却也会为一盆花的枯萎真诚、悲哀的哭泣。
这才是我所经历过的同年。
我相信,人性本恶,但我不是悲观主义者。
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我们才不断地克服自己的欲望与罪恶,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去追寻美好。这就是我写作的根源。
我希望我笔下那些美好却又不是带着残酷的世界,能够让我们得到历练,得到超越自我的勇气。
欧文从不回避同年的罪恶,这是我们与生俱来就带着的泥潭,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地挣扎。从人性的泥泞中振翼而起,撕开沉沉的天幕,看到美好与宁静。
潘神的迷宫 我一直以为是潘多拉的迷宫